近年来,中国白酒市场蓬勃发展,其中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高端白酒更是备受消费者青睐。然而,随着茅台市场需求的增长,一些不法商家开始瞄准了制造、销售信用风险较低的复刻酒。尽管此类产品在市场上屡被曝出,且多数消费者对复刻酒嗤之以鼻,但茅台复刻现象依旧存在,并形成了一条隐秘、庞大的黑色产业链。
茅台复刻:“仿造罚单”照旧
茅台酒作为中国白酒的代表,其价格之昂贵和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使得一些非法商家看到了商机。茅台复刻酒的“生产工艺”或可称之为“直接抄袭”:复制茅台的包装、瓶型,甚至是厂标,混淆视听以谋取高额利润。据某些业内人士透露,市场上一些复刻酒通过技术手段,几乎能达到一比一还原,让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
尽管茅台公司及相关部门采取了诸多措施打击假酒生产,包括“罚单”制度:对所有涉及侵权的商家严惩不贷,但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诸多不法商家一边和解一边置若罔闻,使得“罚单”形同虚设,仿造依然猖獗。
批发商家为何“袖手旁观”?
批发环节作为酒类产品流通的关键节点,其职责应该是保证每瓶流入市场的酒品合规可信。然而,不少批发商家对于茅台复刻现象却选择“袖手旁观”,让人不禁感到诧异。
首先,市场缺口和利益驱动是主要原因。批发商在面对茅台酒巨大需求缺口和高利润回报的诱惑时,有意无意间选择了对复刻酒视而不见。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市场上一些中小型批发商对来路不明的低价茅台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心态,甚至一些不良商家直接通过个人关系网接收复刻酒。
其次,监管难度大也是导致批发商家无动于衷的重要原因。复刻酒通常具备较高的仿真技术,而工业发展和信息技术手段的繁杂,使得识别和界定酒品真伪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批发商家可能也抱有“无法调查清楚”的心态,放任酒品进入市场。
最后,行业信用体系不健全,加剧了批发商的观望态度。目前国内在酒类产品的流通和交易过程中,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威慑力和约束力的信用考核机制和惩戒制度。部分批发商为规避行业风险,却因无法在合规进货渠道中及时补足供应缺口,只得通过其他途径涉险,导致复刻现象的间接扩散。
维护市场健康发展 任重道远
不可否认的是,茅台复刻现象的存在,不仅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侵害,还破坏了市场秩序,给正品酒生产商造成巨额损失。因此,如何有效遏制复刻现象,加强市场监管,是当前行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关部门应加强打击力度,对复刻酒制造产业链进行深入调查,加大对生产、批发、销售等环节的处罚力度。与此同时,行业协会也可以通过公布虚假信息名单、设立消费者举报奖励等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生产企业需提高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加强产品认证体系建设。通过应用更为复杂的防伪技术和智能识别系统,增强产品的难仿性与识别性,从根本上提高打击复刻产品的效果。
此外,构建完善的行业信用体系,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也是重中之重。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信用记录的动态监控,通过奖励优良行为,揭露和惩戒失信行为,促进整个酒类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打假路上,任重而道远。唯有通过多方合力,建立起市场的准入壁垒,从供应源头、市场流通到消费者使用全环节,实现全链条的质量保证,方能遏制茅台复刻现象,确保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