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白酒作为中国传统的高端消费品之一,其市场需求显著上升。然而,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滋生,特别是高仿白酒渠道的日益猖獗,使得真伪辨识成为消费者的一大难题。近日,有关高仿白酒的货拿货渠道的信息被逐渐揭露,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高仿白酒市场黑暗链条
走访调查显示,高仿白酒市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且隐蔽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包装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有固定的人负责操作,形成了一个漫长而隐蔽的黑色产业链。业内人士表示,了解到这类高仿产品的一般消费者,在普通商超很难分辨其真伪。一些不法分子通常利用正规回收渠道进行瓶子的回收,并采用技术手段仿造商标及其防伪标识,惨淡售价以“万里挑一”的品质混入市场。
具体而言,这类高仿所用的酒液虽然比不上正品白酒的品质,但也并非劣质鸡尾酒。造假者通常从小型白酒生产企业购进质次价低的散装白酒,再经过简单的勾兑处理,仿制出与名优白酒相近的版本。这样操作的背后,其成本比正品酒低了数倍甚至十数倍,而售价则依然达到正品的七八成。如此高的利润空间,使得假酒制造成为不法分子热衷的产业。
渠道揭秘:线上线下结合
在货源方面,“千言万语”正是这些高仿白酒渠道的真实写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单一销售模式,现代的高仿白酒往往通过结合线上与线下的多元渠道进行流通。
首先,部分制假者将目光投向了受众广泛的电商平台。他们往往会以较低折扣或者赠品形式吸引消费者。而这些渠道上架的商品在平台上往往兼具一定的“正品认证”,可能是因为检验手段不足或者与不法商家相互勾结,通过伪造的文书进行掩饰其真正来源。
而在线下销售方面,更为隐晦。被调查揭露的线下渠道中包括批发市场、私人对接以及朋友介绍的方式来进行流通。在一些大宗白酒经销市场中,不乏有一些看似正规实则暗中贩假的批发商。甚至一些私人会利用社交关系进行销售,获取熟人圈的信任,以“亲自担保”的形象推销高仿白酒。
消费者权益受损,政府重拳出击
消费者因难以识别高仿产品而权益受损的案例屡见不鲜。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高仿白酒时,往往因为其外观接近正品而误购,从而导致滋生了一系列问题。今年以来,消费者因高仿白酒产生健康问题的案例频发,使得社会各界对此极为关注。
面对这一乱象,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系列举措进行打击。相关部门在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加强了对白酒生产企业的监督,通过提升技术手段,来加强白酒防伪标识的有效性。此外,还与电商平台建立了联动机制,对于网上销售的白酒进行全面审查,严厉打击不法商家。
与此同时,消费者协会积极倡导消费者在购买白酒时,要尽量选择正规渠道,并注重查看厂商的授权标识以及相关防伪标识。同时,协会还呼吁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打击假冒伪劣白酒的行动中来,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
专家建议:理性消费,辨识真伪
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购白酒时,需保持理性的消费观念。首先,要尽量避免被所谓的“低价名酒”所蒙蔽,市场上那些远低于市场行情的名优白酒,往往有很高的风险存在。其次,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商超或品牌直营店进行选购,通过官方渠道验证产品真伪,以降低被骗概率。
此外,消费者还可通过学习简单的鉴别方法来提高自身防范能力。例如,检查瓶盖、商标、包装等处的防伪标识及其外观材质,这些细节往往是假货无暇顾及的地方。
高仿白酒事件的爆发,再次提醒我们对制假售假行为需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才能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健康、公平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