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茅台酒的市场价格在高端白酒市场中持续走高,仿真茅台酒的现象屡见不鲜,仿佛如影随形。那些外观与某些标志性茅台产品几乎无异,但内含酒质却相差甚远的“李鬼茅台”,已经悄然流入市场,成为了行业“水货”的代表。近日,有关媒体曝光了一条规模庞大的仿真茅台酒销售渠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仿冒茅台花样百出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仿冒茅台酒的生产制作,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从原材料到包装设计都经过精心的模仿。某些劣质酒甚至打着“陈年”、“限量”等幌子,不仅在颜色、香味上做到几可乱真,还能够提供虚假的防伪标识和批发发票。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假冒伪劣产品大多采取了“笼中鸟”策略,以接近正品的外包装吸引不知情消费者。由此,不少消费者在购酒时常常成为受害者,投入真金白银后才能发现买到的是一瓶假酒。
“拿货渠道”不可小觑
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这类假冒酒的获取渠道并非想象中那般单一,而是形成了一种隐秘但组织严密的“产业链”。假货生产商通过仿制合法标识,使用废旧瓶子再装、再贴标签等方式,生产出外观颇为正宗的伪劣产品。更有甚者,会利用合法商贸的渠道,将其包装成具备高端品牌特点的“特供货”。
“拿货渠道”中有的是通过酒业代理商,而有的则依托线上电商和线下小型商超进行售卖,这种“一瓶袖手旁观”的状态让假冒产品有了更多的流通途径。有消息人士直言,正规酒企每年都会对市场开展调查,却总是很难全面扫清这些地下销售网络。
消费者的无奈与愤怒
“愤怒,真是无法言表。”一位因购买到假茅台而追讨无果的消费者这样对记者说。他指出,自己曾在一次重要的商务宴请中以万元高价购入数瓶茅台,却在斟酒时被识酒的朋友当面戳穿。“真是丢脸丢到了家,”他无不懊恼地表示。
近年来,许多消费者在购买白酒时逐渐形成了抱怨和警觉的心理。由于市场上真假难辨,消费者很难保证自己的产品是如假包换。一位市场调查员表示,现如今,消费者已不像过去一样盲从,对于价格过于低廉的茅台产品,他们往往持谨慎态度。
法律打击面临困境
尽管国家加大力度增强打假意识,但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再加上某些法律执行中的难点,导致打击力度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法律界人士指出,现行法规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过程中,存在立法不够完善、执法难度大等问题,使得假冒者常能钻法律的空子。
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借助地下酒坊、贴牌作坊等形式与执法机关“打游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难以得到保障。
各方加紧应对措施
在此背景下,行业内一些有责任感的企业组织和地方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展开行动。茅台酒厂近期宣布了一些新的防伪措施,包括使用更加高明的技术手段以保护正品识别。一些地方政府也陆续开展地区打假专项行动,加大整治力度。
然而,根除假冒茅台的市场乱象,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相关专家呼吁,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应联手,通过提升消费者的鉴别能力,增强法律的震慑作用,真正做到从源头上减少假货的滋生蔓延。提升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才可能在市场中打造出公平、公正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