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中秋、国庆双节的临近,白酒消费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购销高峰。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尤其是在消费者中颇具吸引力的高仿白酒。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高仿白酒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而隐秘的进货渠道。
高仿白酒大行其道
近年来,随着品牌白酒价格的逐渐走高,高仿白酒因其以假乱真的包装和较低的价格在市场上颇为“吃香”。这些高仿产品不仅严重侵害了正规企业的权益,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健康隐患。
据业内人士透露,高仿白酒之所以能够以假乱真,得益于其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严密组织”。从酒瓶、酒标的仿制,到渠道商对货源的“把控”,无不显示出这一灰色产业链条的“专业化”运作程度。
产地揭秘:山寨酒厂成质造源头
在一个隐蔽的乡镇里,一座不起眼的酒厂每天都在紧锣密鼓地生产所谓的“名牌酒”。据知情人士介绍,该酒厂通过特殊渠道采购低档酒,在经过简单的酒精调配和灌装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市场上受追捧的“名牌白酒”。
这一过程伴随着大量的技术模仿。酒厂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调酒师”,通过多次实验尽量还原品牌酒的口味。同时,现代印刷技术的便捷性也让造假者能够制作出与正规产品包装几乎无差别的酒标和瓶盖。
物流链曝光:外部供应网络庞大
除了生产环节的精细化,在物流供应链上,这些高仿白酒的造假者也布下了天罗地网。据调查,一些物流公司为了利益与造假者合谋,将高仿白酒运送到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和超市。
物流公司通常只需一次性收到高额的“货运费”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这些黑心货品运送到目的地。这一灰色物流网络不仅难以追查,而且其中涵盖的人员众多,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制假售假的帮凶。
圈内人揭露渠道:批发市场暗流涌动
批发市场是高仿白酒的重要销售渠道。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批发市场上,消费者常能见到所谓的特价“品牌酒”。这些酒以其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然而其真伪却鲜有人问津。
通过对多个城市的批发市场实地走访,我们发现,不少摊位上售卖的白酒外包装光鲜亮丽,但实际上酒质参差不齐。市场里的商贩通常对酒源讳莫如深,无法提供完整的物流和进货票据。
监管难题:打击难度大
虽然有相关监管部门对假冒伪劣产品展开了多次专项治理行动,但由于高仿白酒的生产、运输、销售链条复杂且隐蔽,给打击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此外,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也成为治理行动的障碍,部分地方政府对规范白酒市场的执法力度不足。
据悉,许多消费者在受骗后选择隐忍,这也在客观上滋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专家建议,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所谓“品牌酒”,并在购买时要求商家提供产品的正规渠道凭证。
政策建议:多部门合力、加大打击力度
要从根本上杜绝高仿白酒的泛滥,需要多部门联合,建立长效的监管和打击机制。市场监管部门须与公安机关、海关等加强协作,针对生产和流通环节的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追责力度,形成高压态势,遏制此类违法行为的滋生。
对于企业而言,应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严内部管理,提升产品的出厂标准;在市场营销中,鼓励更多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产品。一些品牌企业也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产品防伪溯源,以此来保障产品真伪,使消费者买得放心。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面对假货的防不胜防,需要更加谨慎。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白酒产品,并利用现有的防伪手段,如二维码查验、客服热线咨询等,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在此期间,媒体的监督与曝光也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系列的举措与规范,期望能够使白酒市场逐渐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切实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白酒这个备受国人推崇的传统饮品产业中,重塑市场信任,是每一个相关方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