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10月24日 | 作者:新华记者 王晓明]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假冒伪劣产品逐渐泛滥,精仿白酒市场尤为突出。通过各类网购平台,“一手货源”的号称和低廉的价格吸引了许多消费者趋之若鹜。然而,在消费端频频出现的问题背后,究竟是谁在“袖手旁观”?
平台交易隐秘,“一手货源”吸引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售卖的精仿白酒产品多通过一系列的多层渠道在市场流通。电商平台成为了这些“精仿”产品的理想销售渠道,这里有庞大的客户群、便捷的支付手段,以及相对隐秘的产品交易流程。卖家多以“厂家直供”或“一手货源”为卖点,价格远低于市场价,以此吸引消费者注意。
规范难题,监管漏洞
这种精仿白酒的市场流通,不仅冲击了正规白酒市场,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相关的监管并没能有效遏制这一问题。一方面,平台的审核机制不够完善,依然有大量不合规商家潜伏。另一方面,消费者难以在存在重重妨碍的信息通道中辨别真假。
一些专家指出,白酒行业的市场规范本身就存在执法难、反应迟缓等问题,使得一些不法商家有了可乘之机。此外,精仿酒类产品鉴定复杂、费用高昂,消费者因难以举证而大多选择不了了之,助长了行业乱象。
消费者的声音:讨厌骗局但难抵诱惑
来自北京的消费者李华(化名)曾在网上购买过号称“茅台”的精仿白酒。起初因推送广告的诱导和朋友劝说,他抱着“试试无妨”的心态进行购买,最终只买到了外观和正品几乎一样的假冒产品。李先生还表示,自己并非个例,身边不少朋友都有类似经历。
精仿白酒主打的是低价,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由于品牌的标志效应和社交认同心理,他们普遍对低价的“品牌商品”抱有偏爱和幻想。这种心理成为了不法商家用以控制市场话语权的武器。
酒厂维权困难,正规品牌受损严重
对于正规酒厂而言,打击精仿产品是一个持久而艰难的过程。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调查取证,还要面对繁杂的法律程序和漫长的诉讼周期。甚至在获胜后,执行过程也存在障碍。许多小卖家在被发现后迅速关店,转至其他平台,继续销售。
多位品牌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无奈的事实,即便有法律的保护,实践中品牌的可控能量依旧有限。他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措施,尤其是互联网平台的责任应进一步明确。
办法探索,惩罚与引导并行
面对此情此景,专家建议,在惩治方面,应该提高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尤其是不法制假窝点和线上销售渠道。除了技术手段如区块链追踪等外,还需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品牌辨别能力。
此外,企业也可以从内部加强产品防伪标识的更新与技术革新,让仿造难度增加。同时,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与时俱进,堵住信息化条件下的监管盲区。
尽管治理之路艰难且复杂,但将监管关口前移,加强协同作战,未必不是解决精仿白酒乱象的不二选择。监管部门、品牌企业需要更为主动地携手共进,才能真正有效地净化市场,保障消费者权益。